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

时间:2024-02-20 15:56:22
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

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

作为一名人民老师,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,对学到的教学技巧,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,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,欢迎大家分享。

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

课题的教学往往容易被忽略。直觉告诉我课题教学值得思考与研究的空间也很广阔。

1.运用课题,检查学生预习情况。教学伊始,学生的课本尚未打开,我就请学生说出课题。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,一学生胸有成竹、清清楚楚地报出了课题;对于未举手的学生,他们的预习质量就值得怀疑了。板书课题后,请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。一学生说,课题中的“我”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肖邦。也有学生对肖邦的生平资料进行了补充。发言出色的同学显然就是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。

2.运用课题,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。读着课题,让学生质疑问难:肖邦为什么要离开祖国?他为什么说“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”?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?等等。学生的问题越多,说明他的思维越活跃。带着问题读课文,学生充满了阅读的期待,学习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就会高涨起来。

3.运用课题,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。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,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,而且能领会文章的主题,把握情感基调。从“把心脏带回祖国”这样的字眼,显然可以体会到肖邦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文章悲壮的情感色彩。

4.运用课题,对学生进行写字教学。教师端正规范的板书,是对学生的示范。课题中如有生字,抓住揭示课题的时机进行及时的教学,往往事半功倍。

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2

教学目的:

1、精读课文三、四段,并有感情地朗读。

2、通过肖邦弥留之际“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”的剖析,以及3、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,体会肖邦是一个爱国者。

3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。

教学重点:

1、通过读,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。

2、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。

教学准备:小黑板、多媒体

教学过程:

一、复习巩固

1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:离开祖国——满怀悲愤

2、咏唱送别曲

告别2、无论……都……不要忘记祖国

3、赠银杯

4、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(一人;然后集体背诵)

二、学习第五节

(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,能不能回到祖国?)(不能,为什么?为了祖国,为了生计……)真的回不去了吗?

1、弥留之际,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?他是怎么想的?(学生思考、讨论)(死了也要回故乡……)

a、老师的叮嘱,同学的期望。、

b、肖邦爱国

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? (爱国)

板书: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(点题)

肖邦这么爱国,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?

学生先自由读,然后教师指名读。

三、学习第三节

1、 肖邦爱国吧,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?

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。作为一个音乐家,他化悲痛为力量,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。(看书中插图)

(多媒体:播放《革命练习曲》)

板书:起义失败—— 一腔热血化音符

指导看图,指导有感情地读书。

2、他日夜思念祖国。(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?)

学生回答后,教师小结板书:工作、工作、再工作

指导读(悲愤)

3、最后一节: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,他能受得了吗?

指名读最后一节。

比较: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。

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。

当时他39岁。

当时他才39岁。

(肖邦的“死”:为国而死,;他还年轻,令人惋惜、同情,可歌可泣)

指导读:声音缓慢、低沉、惋惜。

四、练习说话,人物精神升华。

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五、再读3、4、5、6节。(肖邦这么热爱祖国,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?)

六、拓展

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,中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。

(文天祥、陆游、周恩来、吉鸿昌……)

七、作业设计:

从校图书室借“爱国故事书”阅读。

板书设计:

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

离开祖国——满怀悲愤

1、咏唱送别曲

告别

2、无论……都…… 不要忘记祖国

3、赠银杯

起义失败 ——一腔热血 化 音符

爱国行动

思念祖国 ——工作、工作、再工作

爱国语言 : 把我的心脏带回……(弥留之际)

教学反思

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》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,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,不忘亡国之恨,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,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。学完了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》,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。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,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。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,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。

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。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:

1、揭题质疑

上课伊始,我首先抓住课题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》,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:题目中的“我”是谁? “我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?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。然后话锋一转:可是,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,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?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?

2、带着问题初读探疑

让学生通过读,体会到了肖邦 “不得不”离开祖国的无奈,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,理解肖邦被逼、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: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,肖邦的亲人、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,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。

3、深读课文,抓重点句

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,与他离开祖国前夕,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,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因此课文“送行”一段是

全文的一个重点段,描写具体细致,情感渲染淋漓尽致。

4、讨论解疑、悟情

我抓住“咏唱送别曲”、“老师的叮嘱”、“赠送银杯”这几个“送别”场面,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,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、报国无门、远走他乡的无 ……此处隐藏10106个字……住肖邦的手说:孩子,无论你走到哪里,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!劝君更进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
以物寄相思这时,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,深情地对肖邦说: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,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,请收下吧!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。满目皆情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,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,然后登上了马车,疾驰而去。突然发现,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。

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4

[教学内容]

苏教版第十一册《灰椋鸟》第一课时

[教学背景]

由于本地灰椋鸟很少,因此学生对灰椋鸟认识不够。而且本课上得有点匆忙,学生没有预习就开始上了,导致学生在课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。

[现象白描]

音乐《一个真实的故事》导入,介绍徐秀娟(徐秀娟恰好是本班一个学生的阿姨,充分运用学生资源,让她介绍徐秀娟的事迹,学生听得很投入。)然后学生自学并交流自学感受:

师:同学们,在读完本文后,你有什么疑问吗?

……

正当学生大谈自己的不解之处时,突然一个学生说:

老师,我觉得文中有一处写得是矛盾的。

师:哦?

生:课文前面说“灰椋鸟尖尖的嘴,灰灰的背,远远望去黑乎乎的,有什么好看的呢?”而后面却说“看,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,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。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,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!”我觉得这两句话是前后矛盾的:前面说灰椋鸟是灰灰的,而后面却说灰椋鸟是金红色的。

(这时让我想起了去年教这一课时的情景:

学生也提出了相类似的问题,可是我当时因为自己心中没数,竟当场楞在那,并且一时间还和学生有同感呢!还表扬了学生敢于质疑教材,挑战教材,还说:教材有点时候是会出现错误的!课后还饶有趣味地和同事谈起这件事,结果同事却反对我的看法,她说:你自己再读读课文哦!这半句意味深长的话让我低下了头,又重新认真读起了文章,结果……哎!真如同事所说,我的理解是错误的。这件事让我深思了许久,它让我了解了自己教学的薄弱,更让我懂得了要想使学生得“鱼”,必须自己先取得“渔”的方法,才能授之以渔而得鱼也!

因此从那以后,我每教一篇文章,必先把文章读三遍,尽量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考虑好,以备不时之需。特别是教这篇课文前,我更是细心又细心地读了又读,以免再出现同样的贻误学生的场面。)

此时同学们纷纷举手,因为我对此问题心中有数,而且知道这问题并不难解决,只是这为学生初读课文,对课文不熟导致产生这样的疑问的,因此我并没有马上让其他学生帮她解决这一问题,而是对她说:你真善于思考!而且敢于把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!可是如果你在把课文多读几遍,相信你自己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的。杨老师相信你的实力哦!

第二天上课,这位学生自己站起来说:

老师,昨天哪个问题我已经解决了

师:哦?你怎么解决的呀?

生:昨天回家我先读了一遍课文,可是我还是不懂,我又读第二遍,第三遍,第四遍,直到读到第五遍,我才弄懂了。

师;真会学习!(师带头鼓掌,学生也鼓掌)说来听听。

生:课文前面说得灰椋鸟灰灰的,是它的羽毛颜色。而后面说它是金红色的,是因为那时是:夕阳渐渐西沉,晚霞映红了天空,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,是晚霞把灰椋鸟映红了,所以变成了金红色的。

后续说到这儿我们都感觉很不错了,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满足,此时竟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:

我觉得作者说灰椋鸟金红色的,还带有自己的情感因素的。前面因为作者对灰椋鸟认识不深,认为它没什么好看的,所以说它是灰灰的,没什么好看。而后面作者看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,内心里已经非常喜爱灰椋鸟了,他感觉灰椋鸟很美丽,所以把自己的喜爱之请就溢于言表,就说“灰椋鸟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,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!”

……

[教学反思]:

1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。学生善于从文中找出问题,并敢于表达心中的疑问,这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。这位学生在读课文时发现了文章的矛盾之处,没有隐藏自己的想法,而是勇敢地提出来,或许这是每个同学心中相同的疑问,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,也因此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,更为老师日后更好的教学奠定了基础。

2、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。当学生有不解时,教师应做好组织者、引导者、帮助者的作用。第一次我就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点,因此让学生跟着我错误地理解了课文,假如我不在去深究一下,可能就此影响学生的一生。而第二次正是有了万全的准备,才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,更让学生学到了怎样去解决问题。

3、言为心声,文章也是作者个性的载体。学生在学习每篇文章时,也理应做个性化的解读。而教师则应加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,鼓励学生对作者的情感、态度、观点作反问,而后潜心探索,获得更深刻更多元的理解。在学生对教材自己的看法时,教师应该及时鼓励,年假如像我第一次那样,在不知道对错的情况下就随意对学生大肆表扬的话,或许就造就了学生的随意。

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5

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》一文送别场景情真意浓,感人肺腑。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,深深的爱国意。“爱国情怀”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,无论是师友送行时赠送泥土的“特殊礼物”,还是身处异乡时肖邦忘我的音乐创作,以及弥留时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,长眠祖国的地下,都突出了这条情感主线——炽热执着的爱国情!给人以深沉而强烈的艺术感染。

在精读训练时,我就牢牢地抓住了“爱国主义”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。首先,我让学生通读全文,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。为学生学习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。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习课文,找出能够体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行动和画面,学生有了这根导线学起来就有了方向,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较好的。很多细节都是注意到了。比如说:“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,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,然后登上马车,疾驰而去。”应该说这个细节本不在我的预设之内,但是有一个学生就说:“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,心里在说:‘我最亲爱的祖国,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,我一定会回来的。’所以说,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不同的,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悟文字,只要老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,让学生学有方向,就一定会学有所成。

要上好这堂课,必须设法拨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弦。我在教学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,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。1、读中悟情: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,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,进入课文意境。2、音画激情:播放送别的音乐,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,体会肖邦和和老师、同学当时的感情。3、表演抒情:“送别”的一段中,教师的“叮嘱、赠礼”部分感人至深,师生情浓,爱国情深。我让学生朗读人物对话,体会人物感情。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、表演体现出来,交流各自的感受。课堂上,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,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。

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